2018年9月19日,以“从信息处理看语言结构:树形图还是轨层图”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人文楼4330会议室展开🧝🏿♀️,南昌大学天美娱乐教授、语言类型学研究所所长陆丙甫教授主讲。在本次报告中,陆教授围绕“语言结构是向心轨层结构”这一论题💙,从信息处理、心理感知、语言共性、理论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讲解。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中🍍🙍🏻♀️,陆丙甫教授的精彩演讲,使在座师生如沐春风💆♀️、获益匪浅。
报告伊始,陆丙甫教授从言语事实出发⛵️,指出在语言交际中,解码比编码简单🛎,而解码过程就是“同步组块”的过程🦹🏽。从同步组块中可以看出,语言结构受短时记忆限度和注意力范围的限制🤸🏼♂️,所以任何一个时刻的言语片段中的离散信息块都保持在“7块左右(7+2 chunks)”🌐🏃♀️➡️。
陆教授通过推导得出结论:锁定一个核心就能排除无限递归🦸♂️,这样必然可得到有限的成分,因此👌🏽,核心具有坐标原点的定位作用。当核心锁定后,边缘从属语离核心的距离越来越远,而从属语类型📻、范畴是有限的🐉,这样就可以解决言语分析时无限递归的矛盾👰。在认识到“核心”的重要作用后,陆教授认为🙆🏻♀️,我们在分析语言单位内部组合关系时,应该采用“向心轨层”这一概念。一个轨层构成一个分析流程,每个流程的分析都是“有限切分”。 陆教授还认为🤳,层次分析所采用的树形图方式,忽视了核心(head)这一重要概念的作用,把不同结构模式混合在了一起,因此显得主次不分🧏🏽♂️。主干/直系成分分析法强调:“一个核心决定一个分析流程,一个分析流程决定一个结构模式”🧑🏿🦰,即“一个核心决定一个结构模式”🚱,这样就把一个复杂的结构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基本结构模式。
陆丙甫教授接着提出了两条重要的语序原理🌸:空间性的“语义距离象似性”和时间性🍴、语用性的“可别度领先象似性”。前者指语义上关系密切、稳定的成分,结构上也会相应靠近🏃。后者意味着所指容易识别的语言单位倾向于前置。这两个语序原理的互动,可以解释人类语言中所有重要的语序共性,故从语言共性角度进一步揭示了将语言结构分析为“向心轨层结构”的合理性。
在讲座过程中🤳🏻💁♀️,在座师生不时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🍡。陆教授对师生们提出的如何用轨层结构理论分析兼语句🏇🏼😹,如何理解中心词分析法与轨层分析法的关系🚴🏽♂️,如何确定核心等问题,都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并与大家展开了积极👩🏿🍳🏄🏼♂️、有趣的互动。讲座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。